作者:宁来,题图来自:AI生成
最近被拉进了许多“非标商业”讨论群。
每个群都热闹非凡,各种观点应接不暇。有人说非标商业是未来,也有人说它只是昙花一现。我看着这些讨论,不觉想到二十年前流行的“非主流”,年轻人个个都爱杀马特,你若看不懂,对不起,你out了。
脑洞之余,忽然发现“非标商业”这个词,似乎成了商业圈的一个“烂梗”。
一、关于非标商业热议现象的观察️
传统商业的叙事好像走到了尽头。
购物中心千篇一律,百货商场了无新意,大家聊来聊去,就那么几个老生常谈的话题,除了项目软文,再也看不到别的自发讨论。这种情况下,“非标商业”概念无疑给了大家一个全新的讨论方向。
今年上半年,“非标商业”这个话题可谓是标准的流量密码。
从公众号到小红书,从主流媒体到自媒体,到处都能看到相关的讨论。各路专家老师纷纷下场发表高见。这并不算奇怪,毕竟在内容过剩的时代,大家都在努力引爆流量,而“非标商业”恰好戳中了这个痛点。
“非标商业”不仅是个新概念,而且项目本身也天然依赖流量。
想想看,大多数非标商业项目都是存量改造,地理位置往往不太理想,空间、动线也很反常识。所以,这些项目更需要借助线上流量来吸引人气。
可以说,如今哪个项目能蹭上“非标商业”四个字,那就有如神功加持,立马“另类”起来,若被人质疑,那就是“别人笑我太痴癫,我笑别人看不穿”。
不得不说,非标商业就像一剂猛药,不少商业人为之振奋。
二、非标商业:定义与实践的矛盾 ️
当我们仔细审视这些关于非标的讨论时,会发现许多bug。
首先,“非标商业”的定义本身就很模糊。因为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,所以每个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来解释这个概念,这就导致很多探讨其实是在鸡同鸭讲。
其实,如果我们回顾历史,就会发现字面意思上的“非标”一直都存在。
80年代供销社是标准商业,90年代的标准是百货商场,2000后则是盒子样式的购物中心。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“标准”,但也都将走向历史。
所以,“非标”并不是指某一类特定的商业形态,而是一种多与寡的相对关系,是新生事物,是创新思维,是对人、货、场这三个要素的重新思考。
更重要的是,目前还没有一个真正跑通成功的非标商业案例,在这种情况下,我们所有的讨论都是在做一场没有依据的预测。观点之争,无休无止,只有事实才能胜于雄辩。
三、语言困境:概念泛滥与实质缺失️
在讨论非标商业时,有一个基础问题:语言匮乏。
语言是思想的边界,当我们缺乏准确描述某种现象的语言时,思维也就难以深入。“非标商业”这个词,过于宽泛,它几乎可以指代任何不同于传统模式的商业形态。
菜市场是非标,废旧厂房是非标,园区商业是非标,策展和年轻力还是非标......看不懂的或以前没见过的,都可以叫非标。
我之非标,不同于彼之非标,这种概念模糊,导致很多无效的讨论。
当然,在这些讨论中,有一些话题是有启发性的,值得深入挖掘。
比如如何盘活存量资产进行城市更新,如何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公园商业,如何提升策展型商业的经营效率等。这些角度能触及到社会结构、生活方式、人群特征等深层次问题,当然也就更有含金量。
同时,还有一些更具体的问题,如非标商业里的商业改造策略、筹开铺排、招商打法、运营技巧等,这些话题都是更实质的,更值得我们深入探讨。
四、理性与平和:面对非标的应有姿态️
现在,很多项目把“非标”当成了营销噱头,好像不提“非标”就不够与时俱进似的,用一个词来概括现在的非标乱象:浑水摸鱼。
有时新的概念满天飞,但商业的内核和本质不会轻易变化。所以,商业人要有定力,不应被概念迷惑,也不要被焦虑裹挟,我们需要保持理性和平和的心态。传统商业虽然面临挑战,但依然是最值得发展的方向。至于是不是非标,也许没那么重要。
而且啊,“非标商业”本就是圈内人术语,普通消费者并不关心一个商业项目是否“非标”,他们只关心能否满足自己的需求,这很容易让商业人陷入到自己制造的信息茧房。
关于“非标商业”这个话题,如今已经讨论得有些泛滥了,特别希望能看到更多有价值的讨论,而不是那些似是而非、避重就轻的空谈。
最后,我想说:
非标商业和本文有点像,都是标题党。(如有冒犯请多包涵)
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:商业漫游指南,作者:宁来